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在原计算机系基础上发展而来,拥有多个本科专业、学位授权点,专业排名靠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众多高层次人才,担任重要学术职务,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平台,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成果丰硕。学院设有“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学位点,明确各学位点培养目标与课程。学院拥有大数据智能计算等多个团队,各团队围绕不相同的领域开展研究,成果显著。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多种学术、文体活动。就业方面,部分优秀毕业生签约有名的公司或考取公务员。此外,还公布了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初复试专业课参考书目、考试大纲。
关联问题:学院有哪些知名师资?学院专业排名如何提升?团队科研成果有哪些?
重庆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是在学校原计算机系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研究型学院。1989年,我校创建了计算机专业,并成立计算机系,是较早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专业之一。2001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8年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重邮讯飞人工智能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合署办公。2025年,学校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和原先进制造学院部分系部合并组建人工智能学院(重邮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学院)。
学院设有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经济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拥有“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全国首批10所高校之一)和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电子信息”专业博士学位(人工智能)和专业硕士学位(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授权点。根据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排名第12位、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全国排名第32位、人工智能专业全国排名第47位,专业档次均为A;重点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29名,在全国学科评估进入B+档(排名10%-20%)。
学院形成了一支结构符合常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双聘院士1人,国外院士2人,IEEE Fellow 2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人,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人,省部级人才31人。学院教师担任了国际粗糙集学会理事长(华人首位)、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西部首位)、IEEE TPAMI编委等AI领域的重要学术职务。拥有国家级创新群体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5个。
学院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开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成果奖1项,入选市级重点建设教材。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00多项,是2024年ACM KDD CUP冠军、2024年ACM RecSys Challenge亚军、以及2024年ECCV自动驾驶国际挑战赛季军。与华为共建“智能基座”课程12门。拥有市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与华为、腾讯、字节跳动、蚂蚁消金等有名的公司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并开展联合人才教育培训和科研攻关合作。
学院建有“大数据智能计算”示范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互联网空间大数据智能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旅游多源数据感知与决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化的经济智能与安全”川渝共建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AI领域全国第二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持续在AI领域Nature子刊、TPAMI、CVPR、NIPS等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重点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ESI学科排名位列全球前1.5‰。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重要科技奖励。
“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智能基础理论、智能交叉、人工智能以及AI应用4个二级学科。我校自1996年、2014年起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开始培养人工智能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9年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2024年获批全国首批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培养目标: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趋势及研究前沿;可以应用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方法、技术与工具从事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及系统的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具备从事本学科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机器学习理论与算法、人工智能原理、高级算法分析与设计、Rough集理论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科学前沿技术、计算机视觉前沿、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现代机器人学、具身智能移动机器人、脑认知基础等。
本专业领域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电子信息类别(专业学位)的招生领域之一,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领域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机器学习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人工智能专业技能,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开发工具与实践平台,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构建解决科研和实际工程问题的专业思维,为国家新一代AI发展提供支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领域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人工智能原理、高级数据库系统技术、高级软件工程、机器学习、高级算法分析与设计、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数据科学与工程、Rough集理论与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前沿等。
本专业领域属于国务院学位委员设置的电子信息类别(专业学位)招生领域之一,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领域培养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导向,与其他专业深度交叉融合,秉承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和大数据专业相关知识、科学的数据思维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拥有非常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道德、职业道德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能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金融等相关领域从事大数据分析与处理、大数据应用系统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大数据人才。
本专业领域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方法、高级数据库系统技术、高级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原理、高级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科学与工程、自然语言处理、Rough集理论与数据挖掘、计算机视觉前沿等。
面向智能科技前沿,围绕多粒度认知计算、大数据智能决策、粒计算与知识发现、三支决策与粗糙集、可信AI与机器学习等基础领域,以及AI与互联网空间安全、智慧社会、智慧健康、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交叉,开展人工智能+行业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是重庆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支撑平台之一。团队拥有一支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优青、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巴渝学者青年学者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牵头建设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示范型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一等奖6项,目前正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SFC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
面向AI领域的图像认知问题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探讨研究,是重庆邮电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支撑平台之一。实验室结合国家和重庆市发展需求,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具有共性、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科学问题,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图像处理方法”“图像特征提取与应用”“多模态数据智能分析”“图像认知与大数据服务”“多媒体安全”5个方向上开展研究,发挥图像认知技术在信息科技中的引领作用。本实验室拥有一支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巴渝学者等为学术带头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科技奖5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论著被他引5000余次。
依托旅游多源数据感知与决策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空间大数据智能技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融合空间信息技术特色,开展时空大数据、遥感智能计算、跨媒体群智感知等研究,应用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旅游、生态环境等领域。团队现有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生导师4人,入选重庆市研究生导师团队。近年来,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等项目20多项,省部级项目、企事业委托横向合作项目5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项。与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信息中心等联合共建重庆市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近3年,团队培养硕士毕业研究生200多人,攻读博士学位10多人,指导研究生在SCI期刊和权威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承担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和荣誉30多项。
致力于在大语言模型、推荐系统、可视计算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探讨研究。团队创建于2012年,2017年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近三年,团队研究生先后获得2024年ACM KDD CUP冠军、2024年ACM RecSys Challenge亚军、2023年Kaggle-LLM Science Exam赛事金牌、2024年Kaggle-Credit Risk Model Stability赛事两块金牌、2024年Kaggle-Eedi- Mining Misconceptions in Mathematics赛事金牌、2025年Kaggle-CIBMTR-Equity in post-HCT Survival Predictions赛事金牌、2024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特等奖、2024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冠军、2023年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亚军、2023年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赛-算法挑战赛亚军、2023年第五届“一带一路”国际大数据竞赛冠军等荣誉。实验室现有固定成员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近60%固定成员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团队服务数字中国战略需求,紧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能够把自身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具备家国情怀,能够引领技术发展的领军型数据科学家与大数据技术杰出人才。团队2025届硕士毕业生共计27人,整体就业率达到100%,就业最高年薪者为1位字节跳动“筋斗云人才计划”获得者(同时也获得了美团“北斗计划”、蚂蚁“蚂蚁星计划”意向)、就业年薪平均值 35.3 万元,中位值 32.0万元。2025届硕士毕业生中76.8%的同学就业于互联网/科技公司,26.9%的同学就业岗位为AI算法岗。
主要开展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的研发,包括智能机器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物流、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服务机器人与信息无障碍等方面,已获批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的智能移动服务机器人在世博会、智博会、西洽会上进行了成功展示。团队依托信息无障碍工程研发中心(2010年工信部、中国残联支持成立)、重庆市信息无障碍与服务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重庆市科技局支持成立)、中-欧智能系统及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所、先进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创新团队等科研机构和团队组成。团队现有固定成员1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其中IEC/TC59/WG16专家、IEC/TC59/WG5专家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博士生导师1名。参与和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种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5部,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及荣誉5项。
学院每年组织大数据智能化发展暨AI创新发展高峰论坛等学术活动,邀请国内外院士、长江学者等知名专家教授开展学术讲座,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研究生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导学团队及班级建设,争创优良学风集体。打造“新生杯”篮球赛、研究生干部素质拓展、朋辈学业辅导、“本硕博联学共建”主题党团等特色品牌活动,丰富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Kaggle、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支持研究生多元化发展。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欢迎交流与合作。
华东理工MPAcc职业成长营(非全日制) 10月专场活动时间:2025年10月19日(线下)
华东理工MPAcc职业成长营(非全日制) 10月专场活动时间:2025年10月19日(线下)
【预告 8.2北大国发院EMBA体验日】黄卓:稳定币与数字货币:全球金融市场的新世界
文旅时代 智创未来丨2026年南开大学MTA项目招生说明会(北京专场)重磅启幕
【复旦公开课】全球贸易中的政策博弈:中美欧绿色能源产业的历史比较与启示丨AMF
报名 “品牌全球化×跨文化影响力”复旦-BI MBA教授公开课暨招生宣讲会
MBA、EMBA、MEM、MPAcc管理类2023级招生简章、提前面试院校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