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是确保国民经济顺畅循环的纽带。习格外的重视现代物流发展,强调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换言之,降低物流成本,就是在为实体经济“降压舒筋”。
过去一年,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据统计,2024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共降低约40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 图源:受访者供图
面对这一工作任务,如何更有效地实现物流降本?全国政协委员、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先进在接受《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记者正常采访时,给出了他的见解。
当前,《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在此背景下,一定要采取多元化措施,既要深化产业融合,又要积极探索“新”路径,比如发展综合交通物流体系,着力强化多式联运的推广与应用。
王先进认为,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多维度、全方位进行突破。业界对此已达成共识:降低物流成本不是简单压缩价格,而是要通过创新物流模式,拓展服务深度和范围,推动物流行业的提质增效,实现“全链条”“结构性”“系统性”的成本降低。
王先进指出,今年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他强调,物流成本的降低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的强力驱动;在智慧物流领域持续加大投入,“降本”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作为来自交通领域的委员,王先进一直重视自动配送车、无人机等前沿科技在交通物流领域的创新实践。去年,他就曾提出“加速自动配送商业化应用、打造即时零售新质生产力”的提案,并在接受本刊记者正常采访时深度阐述了相关观点。
今年,王先进的思考更加深入。他郑重表示,当前正处于强化物流科学技术创新、全力发展智慧物流的黄金时期。应以科学技术创新为翼,深耕智慧物流的广阔领域,打响物流降本提质增效的新一轮战役。
在智慧物流的现实应用实践中,近年来我国稳步前行,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亟待解决的问题。王先进坦言,我国智慧物流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础尚待夯实。在物流各环节的智能匹配、智能调度、自动化运作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少亟待攻克的难题与短板。
然而,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对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而言,物流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一把能够“解锁”智慧物流种种束缚的“金钥匙”,为行业的“降本”之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王先进认为,当前迫切地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举措来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首要的是,要充分的发挥企业在科学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并带领企业开展重大物流技术攻关,力求在核心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智慧物流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要大力推进物流垂直领域大模型的应用,一直在优化网络规划、仓储布局、分拣组织和路由方案,以全方面提升物流全流程的效率与质量,让智慧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更高效、智能。
再者,需因地制宜地推广无人驾驶、自动配送、无人机等新型运输装备与模式,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注入更多创新元素,让科技的力量在物流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王先进还强调,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装备的应用特别的重要。他建议,要加强信息相互连通,强化各方式物流信息的共享共用,打破“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壁垒,让物流数据真正流动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比如,可以依托物流数据开放互联的试点项目,让网络效应得以充分释放。
在运输装备方面,王先进指出,货运车型、船型及运载器具的标准化是提升运输作业效率的重点,要着力推进其标准化进程。比如,大力推动平面尺寸1.2m×1.0m的托盘应用,发挥其锚定示范效应,带动上下游运载单元和运载工具标准规范顺畅衔接,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在加快智慧物流发展进程中,无人配送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是一大亮点。对此,王先进对自动配送车、无人机应用做了详细解读。
首先,自动配送车的规模化推广非常关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有超过80个地区实现了自动配送车的规模化落地,累计部署车辆超过6000台,为100多个细分场景的用户交付了上亿件订单。这一转变,标志着自动配送车正从“试点测试”向“规模应用”阶段迈进。
然而,王先进并不讳言,自动配送车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身份属性不明确、有关规定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缺失等问题,这限制了其规模化应用的进程。各地依据自己情况制定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和标准,更是增加了企业的适应难度。他强调,随技术的不断成熟,当前的试点场景和区域已不足以满足企业的需求,亟需逐步优化与拓展。
为此,王先进建议,应统筹规划自动配送车管理体系,明确监管主体,将自动配送车与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体系相衔接,建立适用于自动配送车的准入认证体系和道路交互与通行规则。他提议,在北京、深圳等智能网联产业基础良好、具备自动配送车示范经验的地方,提炼试点经验,制定可适配产业需求的法规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试错空间,推动产业集聚,加速创新产品的商业化落地。
其次,无人机物流配送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正在全国各地蒸蒸日上。但这一新兴业态同样面临着交通管理、政府监管等制度和政策不健全的问题,制约了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具体表现在低空空域使用审批复杂、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难以适应技术方面的要求、城市无人机起降场地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等方面。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王先进建议,结合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开展无人机物流配送空域开放试点,建立低空空域开放和资源共享部际协作机制。同时,将G类空域线米以下空域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政府,减少部门间协调环节,提升审批效率。
他还提出,支持第三方服务商参与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建设运营试点,加强军地民三方合作,推动公共数据共享;鼓励地方政府开展低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配套建设无人机地面起降平台,推动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建设,强化资源共享利用。
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有效降低离不开物流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善用科学技术创新等手段,为物流加码。王先进期待,接下来,行业在自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持续升级。我们亦笃信,行业将加速驶入“智慧发展”的新时期,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的迈进之路,我们也将越走越快、越走越稳。